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郝 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這一重要論斷與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一脈相承,為我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搖籃、創造尖端科技和先進思想文化的源泉、集聚一流人才的樞紐,在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具有獨特優勢,要切實肩負起新時代新征程新的使命擔當,發揮好高等教育龍頭作用,全面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宏偉進程。
一、夯實教育根基,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教育是人才發展和科技創新的基礎,解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關乎教育之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動新時代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必須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引領作用,引導青年學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深入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領當代青年養成理論思維、掌握科學方法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北大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發祥地、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鎮,近年來扎實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持續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共黨史黨建等學科協同發展,主辦三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創辦《國家現代化建設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等精品學術期刊,形成了《20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史》(6卷本)、《百年輝煌:中國共產黨思想歷程》(5卷本)等系列優秀研究成果。高校要堅持把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辦學治校的基礎工程、源頭工程,加強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和成果應用,為學生成長成才打下科學思想基礎。
改革創新思政課程體系。思政課是加強思政育人的主渠道。近年來,北大著力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的課程群建設,建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精品思政課程。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優勢,扎實推進課程思政,開設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專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前沿問題研究”等專業課程,有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高校要扎實推進思政課程體系建設,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認識,不斷提升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和本領,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
拓展實踐育人廣度深度。“知行合一”是教育的關鍵,要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2019年,北大率先實施實踐育人綜合改革,目前已在全國30多個省份建立了500余個思政實踐課教育基地。每年暑期,學校都會組建200多支由各院系的書記、院長和專任教師帶隊的實踐團隊,帶領學生行萬里路、讀“國情”書。由300余名北大師生組成的“習近平經濟思想在新時代的實踐”課題組,走進鄉村城鎮,深入國有企業,實踐成果結集出版了《走向共同富裕——新時代中國農村的發展》《中流砥柱——新時代中國國有企業的發展》兩部著作。近10年來,3800多名北大選調生奔赴基層一線、鄉鎮邊陲,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之花。高校要始終踐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教育理念,堅持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推動學生真正把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學精悟透用好。
二、把握科技核心,持續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科技是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和生產力持續提升的關鍵,是大國創新發展的戰略支撐,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應有更大的擔當和作為。
加強有組織科研。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近年來,北大主動適應大科學時代科技創新規律,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有組織科研,以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等國家科研大設施、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為紐帶,在新一代芯片、腦科學、生物醫藥等領域,密切與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協同聯動,形成先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高校要加快變革科研范式和組織模式,進一步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目標,努力攻克“卡脖子”問題。
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產業創新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載體。北大深刻把握基礎研究的新趨勢、新內涵、新路徑,不斷鞏固、深化、提升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傳統優勢。近年來,已有數十名北大人獲未來科學大獎、科學探索獎等重要獎項,產出了石墨烯新材料制備、納光電子芯片、二氧化碳制冰等一批有轉化價值的重要成果。北大打通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到產業轉化的鏈條,與許多高科技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努力開拓“市場出題、共同答題”的新模式;圍繞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及社會民生需求,與地方政府共建異地科研機構,賦能地方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高校要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作用,開展高風險、高價值的基礎研究,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走好科技創新“最先一公里”。要積極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新路徑,完善基礎研究與成果轉化循環促進機制,走好產業創新“最后一公里”。
厚植創新文化沃土。科技與文化相輔相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既要有前沿科技和創新人才,也需要充滿活力的創新環境。北大著力發展新文科,建設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文學講習所等機構,大力推進《儒藏》編纂與研究工程、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等重大基礎性學術工程,推動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高校要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研究范式,加快建設數字人文、數字經濟等新興學科,加強新型高端智庫建設,加快推動數智化平臺和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建設,為科技自立自強厚植創新文化的沃土。
三、立足人才根本,加快培養國家戰略緊缺人才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加快培養國家戰略緊缺人才,是建設面向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保障,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塑造競爭新優勢的關鍵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高校是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和人才培養主陣地,源源不斷輸送國家急需的戰略緊缺人才是其重要使命。
持續優化高水平學科布局。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北大堅持“強化基礎、深化交叉”的學科建設方針,打造頂尖學科集群。持續完善對基礎學科的穩定支持機制,圍繞宇宙演化、全球變化、物質科學、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前沿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理論研究。重視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以“醫學+X”、區域與國別研究、碳中和核心科學與技術、“數智化+”四大領域為樞紐,推動學科群深度交叉融合。高校要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健全及時響應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的學科專業設置、建設和調整機制,構建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載體,鞏固和維護好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優質學科生態。
創新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是搶占發展制高點的關鍵。北大深入實施數學英才班和物理學科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持續深化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建設了19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和4個數理化生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加快培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高層次緊缺人才,與多個國家實驗室、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開展研究生培養,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高校要更加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人才的需求,持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加快形成人才競爭優勢。
構建高質量數智教學體系。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正在對高校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模式、治理體系等產生深遠影響。北大全力打造數智教學體系,開設了236門數智領域課程、一批學科交叉的通識教育課程及跨學科課程,牽頭建設匯聚全球30所高校的“數智教育發展國際大學聯盟”。高校要緊抓科技與教育系統性融合的時代機遇,進一步完善智能教學平臺,推進新興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斷提高教師的數字素養和智能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學生在智能時代的勝任力。
建設一流師資薈萃新高地。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北大建立健全高層次人才發現、引進快速響應機制,自2018年以來海外引才500多名,匯聚了一批國際頂尖科學家。高校要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聚焦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創新人才等群體,千方百計、不拘一格引育頂尖人才,優化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全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不斷構筑一流人才薈萃的新高地。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現代化國家的核心競爭力。高校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優化人才成長生態,努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更多高等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