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古韻今風 展時代風采
福建省委宣傳部 福州市委宣傳部
古厝遺韻,文脈流芳。
白墻黛瓦,凝結千年古城的文脈印記;飛檐翹角,舒展海納百川的萬千氣象。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已有1100多年歷史,保留了唐宋年間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古建筑,堪稱“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館”。這里人杰地靈,走出了林則徐、沈葆楨、嚴復、冰心、林覺民等一批中國近現代歷史著名人物,被稱為“近代名人聚居地”,有著“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美譽。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福建,視察三坊七巷。他強調:“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span lang="EN-US">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福建考察調研。他強調,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為功”。
近年來,福建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持續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讓一件件文物得到精心保護,讓一座座歷史建筑煥發生機活力,全力守護文化之根、城市之魂。
保護:還原歷史風貌,賡續閩都文脈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span lang="EN-US">
20世紀90年代,在城市開發熱潮的沖擊下,三坊七巷一度面臨被拆的危險。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得知后,立即在林覺民故居召開現場辦公會,當場決定把故居保護下來、進行修繕。他強調:“要在我們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護、修復、利用搞好,不僅不能讓它們受到破壞,而且還要讓它們更加增輝添彩,傳給后代。”
由此展開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揭開了福州文化遺產保護劃時代的一頁。會后,福州市委、市政府形成了文物保護“一個局、一個隊、一顆印、一百萬元”的“四個一”機制,即成立福州市文物管理局和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城建項目立項時需要征求文物部門的意見,加蓋市文管會(后改為市文物局)的印章,文物修繕經費提高到每年100萬元。
30多年來,“四個一”機制不斷被注入新的內涵——
“一個局”職能強化,2021年新組建福州市文物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一個隊”力量壯大,2023年1月,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加掛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中心牌子,編制數量翻番后,又于2024年6月擴編至50人;“一顆印”審批加強,2017年至今已為4000多個城建項目出具文物保護審查意見;“一百萬元”文保經費大幅增加,2024年已增至1500萬元。
從“保下來”到“活起來”,三坊七巷煥發了新的生機。
“這座古厝回到了它原來的樣子!”不久前,沈葆楨的六世孫女沈小菡在沈葆楨故居修繕工程圓滿完成后,重返故地,不禁感慨道。
沈葆楨故居是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年代最為久遠、歷史文化價值最高的文保單位之一。近年來,文物修復專家、設計施工單位嚴格按照“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做法”的“四原”原則,對故居展開修繕?!斑@座古厝融合了明清以及民國的建筑風格,我們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在修繕過程中,既保留各個年代的建筑痕跡,又保持古厝本身質樸的風格?!备V菔形奈锞謱<規斐蓡T邱守廉介紹說。
目前,三坊七巷已成功完成200多處古厝建筑的修復,古城里坊格局和形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續。在此過程中,制度規劃起著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紀90年代,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便啟動制定了《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使得福州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最早擁有保護條例的城市之一。此外,福州先后完成《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2—2020年)》《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等規劃編制,并獲省政府批復。2024年12月,新一輪《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年)》獲批,助力福州建立起“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三層級保護體系,探索出全主題、全時空、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新路徑,讓名城保護工作有章可循。
如今,福建正積極推動三坊七巷等項目申報新一輪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從面臨被拆的命運,到修繕保護后積極申遺,三坊七巷走過的這條重現輝煌之路,正是福建滿懷珍愛之心、尊崇之心,持續呵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生動寫照。
傳承:活化發展,非遺煥發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文化不是要簡單復古,城市建設會不斷融入現代元素,但必須同步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穿行三坊七巷,散布在古厝里的非遺項目,升騰著獨屬于閩都的煙火氣與人情味。
2024年國慶期間,三坊七巷中頭戴“三條簪”的游客隨處可見,“來福州,簪福氣”成為福州文旅的一張新名片。“三條簪”又名“三把刀”,是福州女子獨有的裝束。相傳舊時福州女子為了抵御外敵,將頭上的裝飾換成了刀,一把為國、一把為家、一把為己,插在發髻之間,半是鋒芒半是柔美。穿越歷史長河,2024年6月,一群漢服妝造師成功復刻“三條簪”妝造,并以“福州傳統裝束技藝”成功入選福州市鼓樓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時間,“三條簪”造型火遍全網,塵封已久的傳統妝造成為新晉“網紅”。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頭戴銀光閃閃的“三條簪”,在體驗非遺妝造的同時,也親身感受著這份獨屬于福州的人文之美。
非遺“住進”古厝,有了扎根的“家”;古厝有了非遺,更煥發出新的活力。
位于三坊七巷郎官巷口的軟木畫館正成為八方游客了解福州軟木畫的一扇窗戶。走進館內,各式軟木畫成品驚艷非?!絻伤?、水榭戲臺等福州元素被濃縮于方寸之間,山水樓城、亭臺軒榭栩栩如生。
2019年,軟木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此后,福州軟木畫藝第五代傳承人郭麗在三坊七巷的軟木畫館中創辦起福州軟木畫交流中心,為推動軟木畫傳承發展不斷求索?!暗窈彤嬒嘟Y合的福州軟木畫有一種無法言喻的美,人們多用‘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叢山數百里,盡在一框中’來形容它?!闭f起軟木畫,郭麗的眼里閃著光。
從了解軟木畫的歷史文化與制作技藝,到沉浸式體驗制作,近年來,三坊七巷讓非遺項目以更加多元的方式來到普通人身邊,受到廣大市民游客的歡迎與喜愛。
三坊七巷在保護修復過程中,十分注重傳承歷史文化精髓,這為街區的活態民俗文化體驗提供了先決條件。“《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在編制時,就分為文保單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兩個層次,實現了從保護建筑單體、歷史街區,到與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內涵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的飛躍,屬國內首創?!备V菝潜Wo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眾多非遺項目的紅火“出圈”,積聚著人氣,涌動著活力。漫步街區,人們既能感受到現代都市的繁華,又能在幽靜古巷中聆聽來自歷史的回響,在這里,歷史與傳統從未離去,而是以鮮活的姿態,觸動著南來北往的行人……
共享:福韻綿長,滋養文化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發揮作用?!?span lang="EN-US">
每日,林覺民·冰心故居總是游人如織、熱鬧非凡。影壁墻上,林覺民的名句“為天下人謀永?!闭龤饪?;正廳插屏門兩側,冰心家族祖訓“立修齊志,存忠孝心”震撼人心。
林覺民,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生命雖短暫,但他寫下的《與妻書》卻穿越時空,永載史冊。在他的故居內,游客只需戴上VR智能眼鏡,輕輕掃描展廳場景,便能觸發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林覺民在桌面上鋪展開一塊潔凈的手帕,揮筆寫下《與妻書》這封“百年情書”。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運營有限公司文旅部經理黃秋淋介紹說:“最開始,《與妻書》只是靜態展出,現在,通過使用VR技術,展出的感染力大大增強,游客也能更好地身臨其境感受林覺民‘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大情大義?!?span lang="EN-US">
科技為媒,林覺民·冰心故居引領游客踏上了一段以家國情懷為主線的時空之旅;而民俗為引,則為二梅書屋增添了新的身份與內涵。
二梅書屋始建于明朝,是清代鳳池書院山長林星章的故居,現以“福建民俗博物館”蝶變歸來,展示著古典家具、木雕木刻、名窯口瓷器等各時期富有福建特色的民俗文物近千件。依托館藏資源,博物館內民俗展演、非遺體驗等特色活動全年不斷,吸引著眾多國內外游客前來探訪。
2024年,美國高中生阿什利·布魯斯特來到福州參加中美青年交流活動。在福建民俗博物館,阿什利走入“潤物細無聲——二十四節氣里的閩式生活”展廳,認真聆聽講解,了解福建先民如何順應自然農時安排生產生活;步入宅院,小伙又被由假山、水池、古亭點綴的花廳以及冬暖夏涼的雪洞所吸引,一邊感受古建筑的詩意之美,一邊探知八閩文化的深厚底蘊?!斑@是一次非??岬膶W習之旅!”阿什利由衷贊嘆道。
徜徉于三坊七巷間,一個個公共文化空間如珍珠般鑲嵌在古厝之中,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林則徐紀念館內,“林則徐史績展”與禁毒展館訴說著虎門銷煙的壯烈;嚴復故居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著他嚴謹治學、首倡變革的一生;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舊址和中共福州市委舊址則成為黨史教育基地,將紅色記憶代代相傳……
如今的三坊七巷,被辟為福州傳統文化展示中心、交流平臺、文創產業基地,連續9年接待國內外游客超千萬人次,先后獲得“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等榮譽,是福建乃至中國的重要文化名片,也成為八閩文化通向世界的門戶,促進著人類文明交流互鑒。
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如今,三坊七巷正帶著綿延千年的文化基因,融入新時代的發展,也用它的古韻今風溫潤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未來,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福建將依托星羅棋布的文物古跡和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在歷史與現代的交融、發展與保護的共進中,不斷展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
(責任編輯: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