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景寧開展“我為村社送服務”行動 “空心村”變身“暖心村”
“理頭發、剪指甲,送藥品、送年貨……”春節前夕,浙江省景寧縣鸕鶿鄉鸕鶿村黨群服務中心里,一波固定“訪客”如約而至,打破大山的寂靜,“流動供銷致富車”“愛心助餐車”“流動智慧醫院”的到來,讓村里更加熱鬧起來。
景寧縣是典型的山區縣,全縣約70%的農村青壯年外出經商打工,農村“空心化”現象較為突出。“村里留守的老人不僅是外出親人的牽掛,也是各級黨組織守護的重點。”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吳名標介紹。去年以來,全縣開展“我為村社送服務”行動,通過組建志愿接力團、開展流動“十助”服務、鄰里守望互助等方式,把留守老人急需的公共服務資源匯集、送達到鄉村一線,溫暖群眾心坎。
組建志愿接力團
受地理位置和資源的限制,山區縣農村在醫療、教育、生活等公共服務方面可達性差,如何將服務送到留守老人“家門口”?
聚焦凝聚更多服務力量,景寧縣積極銜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社會組織等領域服務資源,在資金、服務、技術、人員等方面提供支持。建立“畬小幫”志愿接力團,以鄉鎮部門和各村黨組織為單位,持續招募機關、鄉村干部,無職黨員、網格員等力量,組建縣鄉村三級服務隊伍,設立專項服務基金;建立志愿服務技能庫,根據接力團成員專長、技能進行登記分類,組建“服務十匠”,配備1名領隊1個服務包,形成自我運作、動態調整、隨時補位的高效服務隊伍。
得知縣里“守護接力”計劃后,毛垟鄉毛垟村第一支部黨員毛榮培,主動報名加入了志愿接力團,擁有一技之長的他,每個月都會抽出一天時間加入集中服務,到各村開展免費“巡剪”,受到群眾的歡迎。
截至目前,志愿接力團已招募志愿服務者4500余名,提供家電維修、上門理發、代購代銷等110多項服務。
開展流動暖心服務
“自從有了流動服務,不論是洗衣吃飯還是取貨出行,都更加便利簡單了。”近日,英川鎮崗粗嶺村老人李海芝正在置備年貨,她把需要清洗的衣服拿到愛心洗衣房,又從“村郵驛站”取了快遞,有感而發。
抓住山區留守老人最關注、最迫切的“關鍵小事”,景寧縣做深做實“助醫、助行、助餐、助購、助銷、助急、助潔、助業、助樂、助學”流動“十助”服務。各鄉鎮立足村情民意,在此基礎上,不定期推出“一次公益縫補、一次文藝表演、一次圍爐敘話、一次家電維修”等個性化的點單服務事項,滿足留守老人多元需求。
大漈鄉潘宅村的梅盛兄和老伴患高血壓,代購藥品、測量血壓……這些對正常人來說微不足道的小事,對于80多歲、腿部又有殘疾的梅盛兄而言并不容易。自從有了流動“十助”服務,他再也不用大費周折跑到縣城、鄉衛生院就醫買藥了。“跟接力團的黨員說一聲,很快就幫我們買回來了,真的很貼心。”梅盛兄說。
為了方便群眾享受流動“十助”服務,縣委組織部牽頭,統籌各領域及志愿接力團力量,以服務集市的模式,整合“流動供銷致富車”“愛心助餐車”“流動智慧醫院”等流動車輛資源,集成一站式定期赴各村開展巡回服務。去年以來,已開展流動“十助”進村入戶服務1.4萬余人次。
實行鄰里守望互助
除了有流動“十助”的集成式服務,景寧縣還推出了黨員主題黨日固定服務、鄰里互助等服務模式,提升服務廣度和深度。
近日,英川鎮“黨員鄰長”王繼森接到一通電話,76歲的鄰居張文香老人在家中不慎摔倒。他立刻趕去將老人送到醫院,避免了一場危險發生。
“黨員鄰長”是景寧縣為進一步縮小服務半徑,為山區留守老人提供經常性服務推出一種模式。以在村黨員戶、村干部等熱心群體為單位劃分“鄰里守望區”,推出民情家訪、親鄰茶話、微信互聯、電話問暖的“一訪一話一聯一問”工作模式,實現鄰里守望相助。
為提升鄰里參與積極性,景寧縣以鸕鶿鄉為試點,推出“時間銀行”積分模式,以“半天計4小時、1小時計10積分”的方式,計入時間存折,積分可用于兌換禮品、服務。黨員干部參與服務情況納入黨員“先鋒指數”、村干部“規矩指數”等考評內容。截至目前,景寧縣136個村構建“鄰里守望區”940余個,推選“黨員鄰長”900余名,為2萬余名留守老人開展各類服務4萬余次。(本報通訊員 潘瑋 雷芝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