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芳,世芳,幫俺看看這個藥應該怎么吃?”江蘇徐州銅山區馬坡鎮雙樓自然村,73歲的李桂英拿著一盒藥走進鄰居張世芳家。74歲的張世芳緩緩起身,接過藥盒,詳細詢問了李桂英的病情,仔細交代了用法用量。
張世芳在雙樓村衛生室做了一輩子的村醫,全村人的健康,她牽掛了一輩子。退休后,她一直為村民們義務問診,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找她。春節期間天氣轉涼,感冒的村民明顯增多,張世芳也比平時忙碌不少。
今天來的李桂英有基礎病,“你既然來了,我順便給你量量血壓。”張世芳說。
前段時間,張世芳不慎摔傷胯骨,接受了手術。盡管行動不太方便,她還是回屋取來聽診器和血壓計。“為我們服務這么多年,我們村里人都非常信任她,就像自己家人。有什么不舒服、用藥上有疑問,第一時間就想先找她問問。”李桂英告訴記者。
1970年,初中學歷的張世芳被雙樓大隊(如今的雙樓自然村)挑中,成為衛生室村醫的人選。同時,馬坡人民公社衛生院也找到她,希望她能接受培訓,到衛生院化驗科工作。
“衛生院每個月能開23元的工資,風吹不著雨淋不著,不用像村醫那樣‘巡回醫療’,但村里太缺醫生了。”19歲的張世芳決定:留在村里,為鄉親們服務。
三間瓦屋,一名同事,張世芳就這樣開始守護村民們的健康,這一守,就是42年。
剛開始,張世芳在衛校接受了兩年的培訓,還參加了銅山首屆鄉醫培訓班。村醫工作非常辛苦,她是培訓班里唯一的女性,但她從未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我覺得能救死扶傷很了不起!我們從早到晚上課,我還利用夜里休息時間背書,考試成績好得遠近聞名,大家都知道有我這樣一位女村醫。”
當時,雙樓村有大約130戶村民,面積大且分布較散,守護他們的健康,遠不止書本上那么簡單。張世芳和同事白天背著藥包“巡回醫療”,挨家挨戶上門提供服務,晚上休息時經常接到村民求助。村民一喊,張世芳就背上包到村民家去。
沒有手電和路燈的年代,摸黑走十幾公里去看診是常事。有一次,一位七八十歲的村民高燒不退,張世芳在村民身邊守了一夜。“當時我沒有手表,都沒意識到守了多久。看到天亮了,我就背起藥包,接著開始新一天的工作。”張世芳說。
雙樓村村民主要以務農為生,每年夏種秋收的農忙時節,不少村民會因務農受傷,張世芳也格外忙碌。“不僅要‘巡回醫療’,還要‘下地醫療’,我和同事就在地里,及時給他們提供幫助。不僅風吹日曬,走的路也比平時多多了。”
村醫太忙了。三十多歲時,張世芳有了一雙兒女,但照顧孩子的任務主要由她的愛人趙瑤勛完成。“孩子和我的感情比較淡,有什么事都是找他爸爸。有一回我去了趟外地,回來時叫孩子,都沒有理我。”張世芳說,“那時也來不及難過,吃完飯就趕緊去衛生室工作了。好在愛人很理解我,不僅承擔了大部分家務,夜里去看診時也會陪著我。”
2010年,張世芳退休了,但因村里需要,她又被返聘了2年,直到2012年才離開崗位。42年間,張世芳的同事換了一名又一名,不少被調去了鎮里,她始終不為所動,也從不叫苦。她的命運,早已和鄉親們緊緊聯系在一起。
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女兒也成為了一名村醫,在鄰近的丁集村衛生室工作。但基層醫療條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受益于徐州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馬坡鎮衛生院與各村衛生室實行鎮村一體化管理。如今,各村衛生室設施更加完善,經常有鎮衛生院的醫生坐診,還開展慢性病患者養護、村民健康檔案管理等公共衛生服務,“家門口”的醫療質量有了大幅提升。
采訪結束時,又有村民來找張世芳詢問感冒如何用藥。擔心村民遺忘,張世芳找來紙筆,把用法用量寫了下來,并叮囑鄰居有需要隨時給她打電話。當記者問她是否擔心被傳染,張世芳笑著說:“醫生怎么能因擔心被傳染而拒診呢?從醫這么多年,接觸過這么多患者,我從來沒有怕過。”
有著三十余年黨齡的張世芳,服務群眾早已不止義務問診。現在,她是黨員中心戶,還是鎮人大代表,承擔著政策宣講、傳遞民意的工作,經常去關心子女外出務工的空巢老人。
“相處這么多年,村民們已經像我自己的家人一樣了。”張世芳說,“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會一直服務下去。”(新華社記者 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