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站派出所綜合指揮室,面積不過20余平方米。每日,鐵路民警王娟守在這里,面朝電子大屏,手邊放著3部電話和4個電臺。忙起來的時候,她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27歲的王娟充滿朝氣,她正向《法治日報》記者比劃著自己如果能分身的樣子,一邊的電臺就響了起來。
王娟加入北京鐵路公安隊伍近4年,是北京鐵路公安處北京南站派出所綜合指揮室民警。作為派出所高效運行的“中樞大腦”,指揮室需要24小時不間斷處理各類警情和平臺信息,接警調度,上傳下達,及時為旅客排憂解難。走進綜合指揮室,王娟以熱忱、機智和執著對待每一條警情,收獲同事和報警人好評無數。
1月30日,農歷大年初二。深夜,綜合指揮室大屏幕燈光閃爍。“您好,這里是北京南站派出所,請問有什么可以幫您?”電話鈴聲響起,王娟迅速接起,用堅定溫暖的語言詢問報警人。
電話中,馬女士的語氣充滿自責。她說自己的一幅字畫在北京南站丟失,這字畫雖然不值多少錢,對自己來說卻是無價之寶。王娟了解到,作畫之人是馬女士的恩師,今年已90多歲高齡,這字畫承載著濃重的師生情誼。隔著電話,馬女士的聲音幾乎帶著哭腔。
對于報警求助的旅客,王娟有著深深的同理心。“丟失物品的警情每天都會有很多起,物品價值各不相同,有些物品對于當事人來說意義重大。我會盡最大努力幫助旅客。”放下電話,她按照馬女士提供的時間和位置線索查監控,一幀又一幀,歷時4個多小時,最終成功捕捉到了字畫遺失的畫面。原來,候車期間,馬女士起身去洗手間,字畫卷軸掉落在了候車椅的縫隙里。她又聯系車站給馬女士寄遞物品,指導雙方完成交接手續。物歸原主后,激動的馬女士要給王娟送錦旗,卻被她婉拒,“本職工作,不怕多一分辛苦。能實實在在幫到旅客,我就很知足。”
正因這份同理心,面對旅客的時候,王娟總能多一分耐心,讓自己的工作再主動一些,再靠前一些。
北京的冬天總是特別冷。隔著電臺,王娟聽到了老民警濃重的鼻音和咳嗽聲。“準是下站臺的時候凍著了。”王娟曾在北京南站執勤隊工作近兩年,非常了解戰友的辛苦。
北京南站站臺夏天特別熱,冬天特別冷。車站和站臺溫差太大,民警出警后感冒是常有的事兒。有好幾次,她就是這樣感冒的。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現在她每次布警,總會叮囑民警一句“多穿件衣服再出去,注意保暖”。
在警隊里,女民警占比不算高。男民警和女民警干工作時各有優勢,而溫和、細致、周全就是王娟的優勢。
車站里,一名年輕女孩兒和一位老人擦肩的瞬間,被不慎碰掉了手機。手機摔壞了,女孩兒不依不饒,抓住老人的衣領要賠償。老人的家人不干,說老人被女孩兒嚇出了好歹,要讓女孩兒帶著去看病。
王娟和同事出警,面對劍拔弩張的雙方,要想方設法平息他們的火氣。“我們女民警的天然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我們比較柔和,說話時旅客能聽得進去,這是我們開展工作的利器。”王娟把雙方分開,“背靠背”調解。她跟女孩兒說,她們年齡相仿,所以非常理解出門在外的不易,但也更理解上了年紀的老人的不易。“大過年的,都各讓一步。”當事人不生氣了,甚至有些尷尬。在王娟和同事的努力下,雙方達成了賠償協議,矛盾就地化解。
也會經常遇到不講道理的旅客,明明帶了違禁物品,卻一副“誰也別想攔我”的姿態。有的旅客讓王娟又好氣又好笑。“防曬噴霧帶不進去,她一生氣,全部噴到臉上。還有拆封的白酒不能帶,他不舍得扔,一股腦全部喝了下去。”王娟說,上一個警情是下一個警情的開始,喝了酒的旅客進站后,不一會兒,報警電話又來了。
每年的春運和節假日是王娟和戰友們最忙的時候,“群眾過節,警察在崗”,他們早已習慣了萬家燈火時的默默守護。對于王娟來說,堅守指揮室這方寸之地,服務群眾沒有終點。忙完這個春運,鐵路民警們又要投入下一階段新的工作。(法治日報記者 張雪泓)